新华社天津6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6月1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俗专家说,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从事民俗研究的由国庆告诉记者,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诗人节等。端午节习俗众多,其中尤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最为普遍。
关于粽子的源起,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屈原。由国庆介绍说,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爱国为民,被谗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鱼。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并且赛龙舟来纪念他。
元代以后,随着漕运的发展,南国的一些民风民俗逐渐北上并传播开来,每逢五月初五,京津地区百姓也有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京津也成为我国较早开始纪念屈原的地区。
国人不断将粽子的形式与内容演变着,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国庆进一步介绍说,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四季上市的美味食品,长安城包制粽子的水平已大为提高。宋朝人用艾叶与米同泡,制成艾香粽子。到了明朝弘治年间,百姓不仅开始使用芦叶包粽子,其馅料也更加丰富起来,如蜜糖、豆沙、鲜肉、松仁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更是出现了著名的火腿粽子。人们包粽子的方法也颇有创意,其形状有角形、锥形、菱形、秤砣形、竹筒形、枕头形等,且大小不一。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民俗专家表示,为了对传统节日这类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2008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清明节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