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佳节与时进,家国情怀总相牵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又到一年端午时。劈波斩浪的龙舟竞技,驱邪扶正的雄黄艾草,青绿方正的香糯粽子……大众在端午佳节里充分感知着民俗文化的事与物,体会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底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春秋吴越时期的部落图腾祭祀,发展到当今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薪火赓续千年而不灭,解读其中的密码,发现秉轴持钧的关键,正是一种家国情怀的秉持、一种民族精神的使然。

端午的节日物语里,处处可见“家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表达的英雄气节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文理想,还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任担当;无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忠诚执着,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格物致知,屈原所留下的气节与情操,已然彪炳青史。无论后世朝代如何沿着历史的时光轴更替,都无碍屈原的精神丰碑屹立在民族的殿堂之上,他身上所流淌的家国情怀,已内化为中华儿女的独有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屈原所传扬的家国情怀,不啻是一种精神上的重要支撑。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家国情怀的现实落脚,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在节日生活的不断改善上。

塞上七颗咸蛋黄的“七龙珠粽”成为抢手货,一袭汉服成为青少年共度传统佳节的标配,幼儿园里加设了制作香囊的手工课,小区里的大爷大妈成为端午文艺汇演的主角……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次改革发展的使力,每一项民生工程的落实,在推动这个国家不断前行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创造着条件。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不是天上掉粽子,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样的朴素理念,在端午佳节里有最好的映照。

“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行为自觉,在传统佳节里尤甚。近日,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的一家幼儿园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端午节慰问活动,帮助该院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拉家常,且将大米、面粉、食用油、绿豆糕等慰问品送到了每位老人的手里。南京江宁向阳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浓情端午,心系百姓”包粽子活动,为辖区困难老党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送去关怀与问候。

爱在端午节,情系夕阳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端午节细细品味这样新时代的温暖故事,不啻是给人们以启迪,给未来以昭示。

端午佳节与时进,家国情怀总相牵。“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华夏儿女的心胸里,国与家、国与人的辩证关系,随着时光的前行而越发清晰。新时代的维度之下,端午佳节总会有与时俱进的演绎。不管节日属性如何更迭与递进,中国人在端午佳节的价值观念链条之上,始终输出着从家到国的情怀升华。这“独一份”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见证着从历史深处来的岁月,更笃信着向光明未来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