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港科教板块概况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以下简称“创新港”)是省部共建、校地联建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和重大国家战略性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和重要载体,是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和主阵地,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试验田”,还是西安交通大学探索21世纪大学新形态,学科建设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全新舞台。在这片崭新天地里,创新港努力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定位。占地1750亩,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包括教学科研巨构和学生学习生活区共52个单体建筑。创新港目前已经建设一大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究平台。现有30个研究院(其中工科方向9个、理科方向2个、医科方向6个和文科方向8个)、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领军部委级科研基地34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9个、省级科研基地84个、379个研究机构和智库入继,汇聚院士、领军、青拔等3万名科技人才,瞄准能源革命、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新材物医药健康、深海深空深蓝等战略领域开展科研攻关。

二、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建筑特色

创新港在建筑设计上传承了“南洋公学”欧式建筑风格和西安古都地域文化特征,将角楼、坡屋顶、老虎窗、柱廊、拱圈等建筑元素,融入传统院落布局,形成交叉融合、又相对独立院系空间,先后有张锦秋、梅洪元、贾倍思等8位著名设计师、41家知名单位参与设计。特别是程泰宁院士主笔完成的8号工程博物馆、9号多功能阅览中心设计,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6号米兰理工联合创新中心,文科楼U型环抱设计,宿舍楼单元式五室一厅一卫布局设计等成为创新港的点睛之笔。2021年2月23日,创新港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是鲁班奖有史以来获奖面积最大的群体性工程。

三、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主要楼宇概况

(一)1号楼·敏行楼

一号巨构是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所在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目前下设13个研究机构,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研究院依托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全国第一,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位列三甲。为服务国家新时代能源战略,西安交通大学于2019年开始谋划、2020年2月获批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由陶文铨院士担任顾问,何雅玲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管晓宏院士等担任委员,构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化学六大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成为目前国内在本专业唯一一所本硕博培养体系完备的高校。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遴选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在教育部等部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在华电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网等一大批储能领域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成为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之一。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教育部批复同意,并获得总经费支持4.3949亿元,数额位居获批高校第一。2023年5月4日至5日,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现场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春临,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出席并致辞。参会人员实地调研了西安交通大学储能技术、医学攻关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二)2号楼·力行楼

二号巨构目前有高端装备研究院和空天与力学研究院,主要聚焦机械工程和航空航天两大领域。其中高端装备研究院于2019年4月8日首个入驻创新港,拥有十万平米的物理空间,研究工作由六名院士领军带头,目前已经形成了高端制造、轴承转子、智能运维等多个特色鲜明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空天动力研究院是以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主要研究高端装备设计和制造与服役中不可或缺的共性关键问题。除了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该研究院还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国际应用力学中心、丝绸之路空天技术创新中心2个学术特区。目前2号巨构正在规划建设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旨在建立创新医疗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一体化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打造集医疗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家级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三)3号楼·躬行楼

三号巨构目前入驻了工科方向的两个研究院,分别是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位于北半部,有8位院士、73位教授和82位副教授入驻于此。研究院聚焦我国能源变革的重大需求,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建“先进电力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与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共建Z箍缩及应用研究中心,与正泰集团共建智能电气技术创新中心,与陕西合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展电力设备科研项目研究开发。近年来,已获得三次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位于巨构南半部,有45名学者入驻于此,拥有4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和4个省级研究平台。研究院定位于创新高端材料行业发展机制,打造国际化高端技术特色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工程,形成国际化的高端材料研发中心,立足陕西,辐射全国,贯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

(四)4号楼·泓理楼

四号巨构主要集中了工科和理科方向的四个研究院,分别是电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理化研究院(物理部分)、西安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和高性能计算中心。其中电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实力非常雄厚。研究院下设8个分院,20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教师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以及两名外籍院士。近年来产出科研成果亦颇丰,获国家级科技奖9项,省部级科技奖6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01项。以郑南宁教授团队为核心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已于2022年底获批建设,这是西安交大在信息领域的首个重点实验室。2014年4月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建设的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智能系统与机器视觉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2021年,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成功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挂牌“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该研究院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郑南宁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等研究,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2023年5月6日,郑南宁院士荣获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获颁荣誉奖牌和奖金。

(五)5号楼·涵英楼

五号巨构涵英楼是交大创新港的标志性建筑大楼,从涵英楼一直向南,即可走到创新港的风帆广场。这里汇聚了文科方向共计10个研究院(中心),也是目前科研楼中承载研究院数量最多的一个巨构,分别是法学研究院(3层)、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4层)、语言文化及国际交流研究中心(5层)、金禾经济研究中心(5层西侧)、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西区5层、6层)、管理研究院(7层)、经济金融研究院(8层)、新闻与新媒体研究院、马克思与治国理政研究院以及“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近年来,马克思与治国理政研究院教师撰写的报告建议被中央及地方党政部门采纳60余篇;围绕党的会议精神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200余篇。

(六)6号楼·米兰楼

6号楼是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这是西安交通大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6年,两校签约共建联合设计学院,2019年9月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学院、联合创新中心入驻创新港。学院建筑面积10467平方米,在创新港为学生提供教学场地和设施、科研设备与实验室、图书资料及其他配套设施;开设2个本科专业(工业设计、建筑学),采取“T+0”“双学位”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行“双注册”管理模式,即学生在两校同时注册,可同时享受两校教育资源。

(七)7号楼·人居楼

7号楼有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广泛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探索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科学构成关系。研究院拥有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陕西省污染物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研究院现有高级职称67人,拥有各类特聘教授10余人。

(八)8号楼和9号楼·工程博物馆&多功能阅览中心

工程博物馆和多功能阅览中心是由程泰宁院士主笔完成,设计极具特色,别出心裁。两栋楼位于整个创新港南北中轴和东西方向绿带交汇处,北侧是体量高大的综合大楼,处在“画龙点睛”的位置。整体建筑采用大小、高低不同的长方体进行同构组合,形成“聚落感”的形式,以小见大,两者之间和而不同,形成互文关系,有效地营造了中心区的氛围,共同建构起了整个校园的秩序与气场。两个建筑功能明确,8号楼工程博物馆主要功能为展览、教育、接待及收藏,9号楼多功能阅览中心则融合了图书馆、食堂、游泳馆、礼堂、学生活动室等多种功能空间。两个建筑还充分利用了屋顶与地下空间,屋顶不同标高的露台可作为户外展场、健身活动等使用,建筑地下室还分别与整个校园的大地库相连通,并且利用下沉庭院来组织通风、采光。这样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方便了广大师生在风雨天时的使用。

(九)18号楼·泓生楼

18号楼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和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是面向校内外提供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共享服务及开放实验环境的公共实验平台,下设分析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生物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若干分中心,中心着力推动高标准技术服务、高效率设备运行、高水平成果服务,全面支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研究院现成立6个研究所1个中心,以团队为单元,开展科学探索与项目攻关,打造学科新增长点。

(十)19号楼·泓润楼

19号楼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建设环境土木)、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环境部分)和理化研究院(化学部分)。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目前下设化学工程研究所和化工机械研究所,拥有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基碳材料重点实验室。该研究院重视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与中石化、陕煤化、京博等500强企业携手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院),主动服务区域与行业重大需求;不断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与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牵头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化工子联盟。

(十一)20 号楼·泓德楼

20号楼是校医院所在地,满足校内师生日常就诊需求,为创新港师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十二)21号楼·泓仁楼

21号楼集聚了医学各研究院,分别是Med-X研究院、全球健康研究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精准医疗研究院、生物证据研究院和转化医学研究院。这里主要承载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医学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400余名,师资队伍中有双聘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30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4名,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余名。近年来,医学部承担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2000多项,其中重点研发计划、“973”、“863”项目课题、支撑计划、科技惠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等项目30余项。

(十三)22号楼

22号楼是动物实验中心,位于科创基地医学化工板块西北角,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LOGO由赵四海教授设计。实验动物中心总面积18609平方米,是国内单体最大的实验动物设施之一,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物手术室、专业实验室和影像监测室,配备动物实验所需高端仪器、设备,支撑和引领生物医学研究,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新高地。2023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刘恩岐教授联合密西根大学陈育庆教授团队、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团队,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