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采桑,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考古发现的丝麻织品实物标本来看,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古人已能纺制丝织品,当时已有蚕桑之事。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桑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原料,也滋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栽桑养蚕、男耕女织,是我国农耕社会田园生活的写照。夏初时节,采桑养蚕便是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采桑女多以素雅、勤劳、善良的形象示人。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长卷,诗词歌赋中描写采桑女的不胜枚举。坚贞机智,如乐府诗《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孤独寂寞,如唐代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辛勤贫寒,如唐代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天真活泼,如北宋晏殊《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以采桑为主题的诗词各朝皆有,我们总能在文字中发现那些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身影。尤其到了宋代,是包括采桑诗在内的农事诗发展的顶峰,不少诗人都写过“采桑曲”,如潘玙的“东采桑,西采桑,春风陌上罗裙香”,郑起的“晴采桑,雨采桑,田头陌上家家忙。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赵孟坚的“桑椹紫来蚕务急,带晓采桑桑叶湿。屋头绿暗勃姑啼,柱碍朝朝汗流出。”或许在古人眼中,采桑是最美的劳动场景之一。
其实,采桑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其中便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的句子,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劳动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可见,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又有诗说“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这哪里是劳作,分明就是绿野间一场极欢快的“踏青会”。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双手来创造。正如南宋诗人翁卷在《乡村四月》中所描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此诗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读后顿感眼前一片绿意盎然。后两句写人,主要突出采桑、插秧的农人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劳动的辛勤和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艳丽的田间劳作图。
眼下,又到了采桑时节。细细品读古人那些经典诗句,用心体会,诗词的魅力与劳作的美好,便在此完美融合。(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