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其身而身先

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人生最大的困境。《道德经》有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谦虚谨慎,先人后己,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大量事例证明,谦恭、无私、大度,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的后面,为大家着想,做到“享乐在后、吃苦在前”,反而能赢得支持,获得成功。

学会谦退、利他,是一种人生大智慧。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不从小我、一己之私考虑问题,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回馈。生活中那些无私、谦下的人,结果反而领先、处上,赢得大家的爱戴和敬仰。相反的是,过度考虑自己或者损害别人是得不到众人认可的。人的过错、傲慢、失败,大多数是过分的“只为自己”生出来的弊端。有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精致利己、争胜逞能,最终避免不了“一地鸡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且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利己则生,利他则久。”利己是生存的需要,但是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自生活,回归社会、融入群体才能更好成长,互帮互助才能长久发展。一个人,在助人为乐的道德实践中,人格会完善,思想会升华,事业也会有成。现实中,以“利他之心”为动机发起的行为,比起无此动机的行为成功概率更高,有时甚至会产生远超预期的惊人成果。

当然,“后其身”绝不是退缩。“后”是享乐在后、利益在后,“先”是吃苦在先、担当在前。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在利益面前谦让退后,而不是从责任和担当中脱离出来。《论语》里,“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所谓的“先之”,就是为政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的孰“先”孰“后”,对后世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在心中好好考量“先后”之序,利益中“后其身”才能“身先”,困难时“先其身”才有“随其后”,只有这样才能服众,才能团结带领大家干成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应发挥“老黄牛精神”和“头雁效应”,锤炼“后其身而身先”的觉悟和行动力,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影响周围的人。在为民服务和改革发展中,要身先士卒、先苦后甜、先公后私,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群众的后面,为群众排忧解难,想在前、冲在前,自然会被群众高高举起。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但凡为他人而奉献的,终归会被他人所尊敬,但凡为人民而考虑的,也终会被人民所推崇。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群众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是有无数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党员干部,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先”与“后”上如何排序抉择,背后是认识、实践,更是担当、境界。(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