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升级到高新区的高端演进

  高新区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创新,必须遵循内生道路,整合内生资源,强调内生力。在发展模式上应该有新“三把刷子”:产业细分、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

  经过20年的发展,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家高新区中,有21个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到了所在城市总量的30%以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拉动就业需求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高新区管委会对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由于对内生式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没能完成转变。尤其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急功近利,短期绩效的思维惯性。实际上,招商引资虽然效果明显,但往往是投入大而利润小,而技术研发转化虽然周期长、风险高,但属于长期收益,更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因此,对高新区的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扩地建楼、招商引资、优惠让利等旧思路上,而失去了高新区应有的创新之意。高新区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创新,必须遵循内生道路,整合内生资源,强调内生力。在发展模式上应该有新“三把刷子”:产业细分、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专业园)。

  推进内生力要注意用活两个机制:“产学研”协作机制和“政府—中介—企业”协作机制。当前“产学研”机制已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而“政府—中介—企业”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机制中,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进度,杜绝对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而应该借助中介的专业优势,让中介来更有效地分配政府资源,将来自政府的支持更加合理地调配到整个产业链中去。

  在全球化合作与竞争中,关键技术和新技术是被各经济体严格封锁和垄断的,这些技术的研发,必须依靠自己,走内生式发展之路。而内生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主体,政府则是推动的关键力量,只有各方协调一致才能有内生力发展的美好明天,也才有创新型国家的创建成功。
  最后一点,就是要重视高新区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和鼓励创业,尤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走高技术创业的道路,依托民营企业的动力发展新区。
  高新区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企业成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体制创新,实现体制突破,真正发挥高新区主力军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以“招商引资、土地出让、政策优惠”等“老三把刷子”为主要手段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中国对更高、更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已经在客观上要求高新区乃至中国经济必须走内生式发展之路。高新区内生式增长的核心是产业组织创新,在实现了对企业创业的支持之后,高新区进一步转向了对企业成长的支持。目前,政府出台了多种扶持手段,如被称为“二板”的中小企业板交易,被称为“三板”的代办股份转让交易,创建专业园以及产业加速器等,大力推进产业联盟、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等的形成和完善。

  产业组织创新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创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全民创业和企业加速器。前几年,江西就提出来要全民创业,后来深圳也提出来要全民创业。在高新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创新都发生在新产品、新服务领域。但是,怎样让新产品、新服务更多地发生,是政策制定者和区域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增加创业数量是高新区的内生动力,当创业基数比较大时,让企业加速成长,就是最新的一个组织问题,就是要建设加速器。二是专业园和创新集群。以特定优势细分产业为核心,形成以专业园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集聚,通过汇聚高端科技与服务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创新集群。三是创新驿站和产业联盟。技术市场怎么发展,深圳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就是在产业区把科技资源汇集起来。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成熟和不完全契约形式下的技术市场的对接是未来高新区发展的最大关键。各高新区都应该把创新驿站当作为重要的事情去探索。产业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高新区应更多的关注创新驿站和产业联盟。四是设施管理。设施管理是专业园在九通一平的基础上深一步地建设专业基础设施,专业不动产,这是变招商引资为汇聚创新资源的主要形式。我国若干高新区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摘自《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第21期

作者:王德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