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1902年《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并沿用至今。它代表了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人们对于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改革的强烈愿望。该著作因其高度的前瞻性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是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缓冲区,包括耕地、林地以及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绿地,为田园城市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城市空间边界。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深刻地阐述了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城市和乡村有机动态平衡。一方面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围绕城市的田野是支持城市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抑制城市无节制膨胀的关键。这种对城乡的积极认识与当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从居住、工作、教育、购物到休闲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因此,每一个田园城市可以不依赖其他城市而存在,形成独立自足的发展模式,由此来吸引大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田园城市避免了传统单一核心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膨胀。从空间形态上看,田园城市必然是一组城市群体的概念: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应该停止增长,要安于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其过量的部分应当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当若干个田园城市发展到合理规模时,就组合成社会城市。社会城市是由若干个田园城市组合形成,之间以绿地间隔,并通过铁路交通来联系,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田园城市的合理规模,又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的优点,并避免了大城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缺陷。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城乡结合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形成一种有机平衡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融合、具有适合规模的田园城市,形成田园城市簇群,最终构建社会城市结构体系,确立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不仅包括了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周围城市的关系,同时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有机体方面的规划及安排。从而解决不断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阻止大城市无节制地发展。该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甚至超越了很多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规划界将其称之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田园城市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深刻批判上的理想之城,它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方法,甚至它的影响渗透到后来的很多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所以,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20世纪,我们目睹了两项预示了一个新时代诞生的伟大发明。第一项发明(飞机)使人们得以展翅飞翔,第二项则使人们有希望在返回地球后能住在最美好的地方”,这“第二项”即指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尤其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赖特(F.LWright)的“广亩城市理论”,雷蒙·恩温(Raymond Unwin)的“卫星城市理论”、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都是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继承、深化与发展。
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来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卫星城建设、“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城运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延续至今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也都深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的城市设计运动,认为目前发生在许多大城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或多或少的是由于“二战”后几十年无序的郊区化趋势所带来的,而这一趋势是基于奉行功能分区,汽车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为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主张,其核心思想为: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正在经历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的行动纲领。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这些宏观趋势都会影响到城市和城市规划。但是,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预言,城镇的社会机遇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将仍然是人类对于居住地的双重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也将会持续下去。
三、“田园城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价值目标。城乡关系是指城市与乡村作为一定区域内共同存在的两个空间实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田园城市”理论强调的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围绕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展开的,其规模被严格限定在能够足以提供满足丰富社会生活的幅度之内(目的是为了使每户居民都能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其四周必须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农业用地是被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这样的理论无疑是对城乡融合的完美描述,由城市中心到乡村外围的和谐“田园城市”应该作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价值目标。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把城市作为一个主体,强调了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今天的角度看,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点类似于宜居城市。这种宜居城市有着和乡村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既有发达的工商业,更有永久的农业生产,既有城市的便利,也有着美丽的田园,既有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人文环境。而且社会城市的宗旨还有为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发展机遇的意思。这样,把良好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确实是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集聚场所。而宜居城市无疑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在这个意义上,田园城市没有过时,而且有着强烈的现代性。从今天的角度看,田园城市使城乡交融,达到了城乡统筹。按霍华德设计,在每个田园城市里,既有生活居住社区,又有配套齐全的文教卫体等基础设施;城市的周边是大面积的生态用地、农业田地,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中心城市、周围城镇和乡村之间通过发达、便捷的交通线,实现人员、物资的快速低成本流动。所以,田园城市是将农村的发展纳入城市的发展系统,乡村的美好环境与城市生活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的和谐城市。在这个意义上,田园城市堪称和谐城市,有着强烈的国际性。
“田园城市”不只是美如花园的城市,它的深刻内涵在于注重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田园城市是一种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理念,建设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自然之美——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社会公正——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等;城乡一体——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这也是田园城市理论中最具时代意义、最具有生命力的内容。自然之美,就是要严格保护农业地带,让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乡村的清新乐趣,要突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园林化,建设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要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等,其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公正,就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减少收入差距、保障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均等,为穷困者建设住宅,逐步减少和消除贫困差距,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结构;城乡一体,就是要把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和改造,建立一个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乡结构形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机动态平衡。这是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打破城乡相互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将有力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达到城乡空间有序平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格局。因此,“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有巨大潜力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功能区规划的现实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社会结构形态,这与当前我们要走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形同神合、高度契合。城乡统筹和田园城市是一脉相承,田园城市是城乡统筹的一个高级目标。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传统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统筹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面貌,让乡村生活与设施城市化,让乡村居民拥有城市的基础设施,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高度契合,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空间地域畸形发展的拐点期,社会整体持续发展能力在某些方面递减,这就要求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城乡统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城乡统筹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又是破解社会矛盾的直接抓手。当前,城乡统筹是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集结点,是统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主线,是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建成的根本保障。而田园城市思想,给我们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可以作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价值的参考目标。因此,我们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促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摘自《城市管理与科技》第三期
作者:陈柳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