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所有人翘首等待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回答如何安排未来的发展之路。
这是复杂的时代,也是转型的时代,中国利用了前十年的出口红利与投资红利,未来的经济增长之源从何而来?一句话,坚定改革,稳健转型。
第一,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而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时间节点,“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更强调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上述种种,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改革,没有财税体制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未来将失去发展引擎。其中,市场化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是根本,市场化与公平两者绝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公平,绝不可能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没有市场化理念,转型不可能成功。
第二,转型的空间从稳而来。稳定并不是外力压制,保持高压下的表面平衡,而是让经济在一定增速下逐渐放慢脚步,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的经济现实是,出口红利下降,投资遭遇瓶颈,经济增速下行是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要求。
一连串的数据可以印证,经济增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而是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城镇化率维持就业增长的外在保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政府预计实现经济增长7.5%,低于前8年8%的预期增速,而切合“十二五”期间设定的年均7%经济增速的目标。目前一些地方居高不下的两位数GDP增长目标,只是原有路径依赖下的结果,是在原有社会结构下争夺社会资源的结果,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旨并不吻合。
稳定增长体现在各项数据中,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但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是较为保守的就业数据与允许失业率略有上升的组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高于长期以来3%的政策目标,低于2010年CPI的实际增速,之所以将CPI上调到4%,是为价格改革预留一空间,换言之,在价格闯关期间,CPI压力将维持在高位。
房地产市场与货币政策也可从稳定转型二字看出端倪。
广义货币发行量为14%,银行不可能放松信贷,对于不得不放的信贷,比如重要项目比如首套房贷比如资金出现紧绷的大型投融资平台贷银行还会继续支持。在债券市场方面,改革方兴未艾,新股发行速度不会下降,股市资金紧张状况无法得到根本缓解,企业债高收益债等债券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如箭在弦,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债券市场,以期部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缓解高风险的地方债务困境。
房地产同样如此,调控不动摇不等于没有微调,建设保障房鼓励刚性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不会改变,刚性需求逐步引导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第三,经济转型的技术着力点在以下方面。大力促进内需的发展,将内需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火车头。目前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农村地区的户籍土地等改革,均与城镇化拉动下的内需相关。
农村地区最重要的改革,包括建立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农村土地确权城镇化发展已到关键时刻。令人关注的是发展小城镇的设想,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群,基本可见端倪。考虑到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小城镇模式浮出水面,从较富裕的地区开始,我国小城镇户籍制度将全面破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未来的城镇化速度将更快。更让人关注的是,在土地确权之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是否能够获得土地溢价,成为有尊严的城市居民,而非城市的边缘人,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是恶劣的城镇化,还是健康的城镇化。我们不希望看到,因为资产品溢价分配不公,连城镇化都遭到社会质疑。
中国的转型非常艰难,但非转不可,没有退路。转型的空间与技术手段已有初步设置,可能随时校正,但方向绝不会变。如唐僧取经。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03月06日
作者: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