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本届政府任内的最后一次“两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记者面前的这次亮相,被舆论广泛关注。在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及“人民”、“民生”和“改革”,而更多的行动则需要留给未来一届政府。
尽管改革仍然有待推进,问题依然严峻,但本届政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留下了大量资源,包括健康的财政状况、巨额外汇储备以及运转良好的国有经济体系。与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状况事实上要好很多。
首先,总结一下本次“两会”。本次“两会”与过去相比,提及较多的经济领域的词汇是“减税”和“利率”。
“减税”背后,是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原理,相比家庭支出,财政支出的“乘数”相对较大,因此政府集中消费和投资,往往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见效也较快。这样一个思路,在中国多年的经济实践中被长期使用,导致各种资源不断向政府集中。而当政府收入超过10万亿、占据GDP比重达到20%,而多数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出现同比增长后,“还税于民”的呼声也逐步提高。很多人提及的“减税”,不仅仅包括个人所得税,也包括普通货品中包含的各种间接税。“减税”呼声如此之高,为历届“两会”少见。
“利率”的讨论则代表了另一种声音。从“利率市场化”到“民间融资合法化”,讨论背后事实上是这样几个话题:第一,实际利率是否应该长期为正,来保障存款者的购买力,第二,是否应该打破金融行业的国有垄断,为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良好条件。
本次“两会”的几个新鲜话题,与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及的“民生”、“改革”以及“再平衡”,不谋而合。事实上,政府和民众并非没有看到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改革的思路也不难得出。抛开各种利益纠葛,中国的进一步改革事实上已经存在非常良好的基础。
首先,中国已经具备了非常良好的财政基础。财政收入多年高速增长,意味着政府可以将资源向民众转移,转移的方向应该是教育、养老、医疗和保障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保障水平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超过GDP增速两倍的税收增速,也意味着减税存在着良好的财政基础。按照中国目前GDP 14%左右的名义增速,笔者认为,税收的增速最多与GDP名义增速持平,以保证更多的财富向普通民众转移,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目标。
此外,中国已经建立了大约3多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样的一个巨大储备的建立,是因为中国通过制度改革和普通民众的辛勤劳动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一个“财富库”的存在,不仅将增强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动荡时的抵抗力,也为进一步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好保障。
在外汇储备的使用上,一直存在着较多争议,其中包括通过外汇储备设立的中投公司是否应该对普通公民负责等。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既然外汇储备的累积来自于国民的辛勤劳动,那么外汇储备和其投资收益是否可以被用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收入。
与此同时,政府掌握着土地所有权,并掌控着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土地价值高涨、国有企业盈利表现上佳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有较多资源重建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动经济“再平衡”。
事实上,推进未来中国的进一步改革,事实上不应该把政府和民众对立起来。与很多国家相比,与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和国有银行改革时期相比,中国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良好条件。这是因为中国下一阶段的改革已不再是裁退冗员,缩减成本。
来源:FT中文网2012年0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