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小城市发展思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缓和,国际经济已渡过最困难时期,开始步入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国际形势总体趋向好转。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成为“后危机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中小城市,怎样把握“后危机时代”机遇,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打开局面,取得突破性成就,不但决定着中小城市的未来发展,而且对加快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借力机遇强势发展
  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意味着经济的平稳、恢复发展时期逐渐到来,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几乎都对经济发展作了重大调整。这一系列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发展策略,在降低大城市经济发展风险的同时,也为中小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
  产业转移的方向,可分为国际、国内两种。其中,沿海地区的发展以承接国际或周边大城市产业转移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以承接沿海大城市产业转移为主。
  产业布局上,以往几轮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设法降低成本,放宽了对技术和业务转移的限制,一些高附加值现代服务领域的服务活动,比如通信、物流、建筑设计、软件编程以及以咨询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向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成为新的热点。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首先,以优质产业集聚推动转型升级,狠抓主导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招商,全力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重大项目。其次,以载体功能优化保障转型升级,重点完善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化服务、公共技术服务、政策服务等关键性平台,以最优载体和最佳政策“抢最好的牌”。再次,以创新资源汇集促进转型升级,把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体量大的产业项目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承载体和实验室,带动IT产业整体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更加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矛盾,都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应该积极跟随这一趋势,从之前单一的工业化向服务业转换,从单一的增长引擎向双引擎过渡,带动内需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能够摆脱依赖外部资源和贸易环境的局面,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依托特色五金业对特定资源的吸引力,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永康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永康的五金产业占该市工业产值的90%,占生产总值的60%,占财政收入的80%。每年在这里举行的中国五金博览会都吸引了十多万中外客商,成为全球的五金盛会,为永康的总部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量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会大举迁向发展中国家,这也为永康发展五金总部中心创造了机遇,以总部中心区为发展中心,集聚产业,以先进五金制造业及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发展总部经济。
  前行之路喜忧参半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往往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压力较小、文化背景较好、劳动力价格偏低、经济灵活度高的优势,但要使得这些要素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正视和克服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障碍。
  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中小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较低。而各产业内部也呈现低层次结构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上,而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电信、房地产、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却发育不足。同时,制造业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长于加工贸易,研发、服务环节薄弱。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波动阶段,企业融资比以往更为困难。目前,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而直接融资渠道如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比重很小。在中小城市中,中小企业占的比重不小。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尤为突出,获得贷款难度大,所获利率也较高。现有金融服务既未满足企业扩张时期的资金需求,也无力在危机时期帮助他们摆脱财务困境。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缺乏特色产业
  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发展脚步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特色产业。而充分发挥城市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城市品牌、决定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关键。当前国内的大多数中小城市却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产业布局上未完全发挥优势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缺乏配套的软硬环境,存在关联产业零星布局和相同产业重复建设情况,未形成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链低端,使得产品出现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现象,无法凸显规模优势。
  调整战略迎接转变
  中小城市在“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既面临着优势和机遇,又面临着劣势和挑战。那么,如何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加大政策扶持,创新金融机制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除特殊领域外,产业领域应该全部向社会开放;采取优惠的税收、金融、创业政策,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列支冲减收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创新;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专门的小型金融机构,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好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可建立产业孵化器,由各领域的专家、专业资本运作团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咨询、融资服务。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首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制造业的高级化,其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提升制造业的层次。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信息、人力资本、国际化水平等要求比较高,目前中小城市可以首先重点发展与本地制造业互动的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在相关要素积累比较充裕的基础上再拓展其它发展领域。
  最后,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以中西部大部分城市为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实是城市发展的无尽财富。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为亮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并围绕支柱产业,扩展、延长、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是产业规划的首要选项。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位品牌
  产业集群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目前承接产业整体转移的主流方式。如何借产业转移之机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是中小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载体,就是要重点推进以商务楼宇、商贸综合体、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物流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基地、创意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拉长优势产业链,积极引进关联的配套企业,形成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位品牌。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中小城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大都市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区域内海港、空港、公路、铁路等多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区域内互联式、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完善规划布局,配合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成特色经济发展带,创造品牌效应;建立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收集各类商机提供给供需双方,与发达地区形成合作,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产权流动,形成区域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推进产业发展的区域合作。
  结束语
  “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使得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妥善解决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一系列障碍,明晰产业发展方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引擎,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摘自《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12期

作者: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华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