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生态伦理

  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新模式。自从美国土壤学家W illiam·Albrecht1971年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后,世界各国的农业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生态农业实践,我国在1980年宁夏银川会议后也进行了生态农业的试验。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总结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发现,生态农业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果能把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充分挖掘出来,将更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的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对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也有借鉴作用。

  一、生态农业含义中的生态伦理内涵

  继美国土壤学家W illiam·Albrecht提出生态农业一词后,1981年英国农学家瓦庭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生态农业在内涵上比外国生态农业要丰富得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什么是生态农业就有过百家争鸣的见解。如叶谦吉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在他看来,中国的生态农业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应发扬我国过去传统农业的精华,强调以生态规律指导生态农业。而刘思华在他所著的《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生态农业,主要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农村生产和再生产,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促进物质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利用,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建立起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立体网状农村生态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必然是转换效率高、消耗少、产量大、污染轻、资源保护好的良性循环系统。它既能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良产品,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又能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生态需要。厉以宁则认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其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持续地取出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生活质量提高。上述几种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我国生态经济学界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他们虽然对生态农业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在基本内涵上并无本质区别。而这些基本内涵中就包括生态伦理的内涵。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哲学,是人类对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乃至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生态伦理不仅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也承认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它把自然的价值和权利作为自己生态道德的基础和基本范畴,把尊重自然和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基本的规范和原则。生态农业作为生态伦理的陶冶过程,它对生态道德的积极实践,是使之区别于传统农业模式的本质特征。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人们大都能认识到生态伦理在生态农业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表述生态农业的含义时都把生态伦理放在重要的地位。其中,叶谦吉的生态农业观中透射出这样的生态伦理观:生态农业应该遵循生态和谐的思想,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整体性;他把生态效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且强调要尊重生态规律,按照生态规律来发展生态农业。而刘思华的生态农业观中折射出这样的生态伦理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厉以宁的生态农业观中则映射出这样的生态伦理观:生态农业应该以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持续发展就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虽然他们的生态农业含义中表达的生态伦理内涵不完全一致、各有侧重点,但是,他们的生态农业含义中的生态伦理观却有共同之处:透过生态农业的表层特征,可以发觉其深层次的意义。生态农业倡导的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可以说是人们渴望重新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体现;生态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却明确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强调要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体现出在尊重自然基础上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道德理念;生态农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力图使人们在与自然接触中,发现和认识自然的价值,逐步建立起万物相互依存、平等亲善、天人合一的伦理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对生态伦理所提倡的道德与责任问题进行了诠释。

  二、生态农业特点中的生态伦理本质

    有人把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特殊性。我国的生态农业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协调性。我国的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的协调,要求各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区域内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并使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三是高效性。我国的生态农业重视提高太阳能的转换率和合理利用其他自然资源。四是科学性。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哲学观、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农业理论指导下,汲取传统农业的精华,运用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五是针对性。我国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以及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虽然以上对生态农业的特点概括不是很全面,但是这种概括却内涵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这种生态伦理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生态伦理观既不否认发展,又不牺牲环境,它维护的是可持续发展,它主张处理好局部经济发展与整体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国内外重视生态农业的初衷都是基于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已经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生态农业的特殊性、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特征内涵着生态伦理的本质也说明了:如果还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经济将不可能持续下去了;如果不重视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配合,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有可能中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把生态效益放在与经济效益同样的位置,农业经济要想得到高效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生态农业的科学性的特征内涵着生态伦理的本质则表明:农业发展不用生态哲学观指导,就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只有科学发展农业的思想,才能使农业高效发展下去,而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如果不实行生态农业,就承受不起这些压力。所以,我国搞生态农业是时代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都是围绕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的,这些特点的产生都是生态伦理的本质显现。同时生态农业和生态伦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生态伦理是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生态农业是生态伦理的必然表现。生态农业和生态伦理的这种相互联系是生态农业特点中生态伦理本质的体现方式。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生态农业特点中的生态伦理本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把这些生态伦理的本质挖掘出来,以唤起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这是生态农业得以长期坚持下去的思想保证。尤其是生态农业的研究者们要重视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本质的挖掘和宣传。只有让广大人民都意识到生态农业与生态伦理的内在联系,使人们在净化自然的时候也净化心灵,使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变成一种生命的需要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和实践。例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中就流露出生态农业的思想;古代传统农业精华中的合理轮作、套作、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等实践都是符合生态农业原则的。所以,生态农业能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是与其具有深厚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分不开的。然而,在日本、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已经如火如荼,甚至在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农业也有声有色地进行时,我国有些人仍然对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认识模糊,对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的真正原因不甚了解。这必然影响到我国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世界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前所述, 1981年英国农学家瓦庭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生态农业的伦理意义在他的定义中占有突出位置。有人指出,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有三个重要表现:一是生态农业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二是生产和贸易的相互促进;三是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世界生态农业三个发展趋势中都有着生态伦理思想,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又反过来促进了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来说,生态伦理观对生态农业的深刻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影响生态农业中食品的安全,表现为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保护呼唤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的出现,而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世界各国也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与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一致的。例如2000年春季,英国最大的销售连锁商冰岛公司宣布:该公司将把货架上的所有食品都换成生态农产品,而且价格和原来一样。这个举动随即在整个市场引起连锁反应。第二,影响着各国农业政策的制定,表现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时特别注意生态农业的比例。生态伦理观中的生态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越来越渗透到生态农业中了。《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德国农业部部长建议欧盟在10年内使生态农业的产值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0%,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第三,影响着农业食品生产方式的改变,表现为农业食品生产中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伦理观强调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已经影响着世界农业食品生产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这都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生态伦理观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

    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它的落脚点在于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首先,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所谓农业的生态化,笔者认为就是在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三个效益的统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这三个效益的基础是经济效益,而它们的保障却是生态效益,没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终会因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化为乌有。生态化的本身就有平衡、协调、发展的意思。人们常说的生态农业就是指农业生态化。虽然我们过去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态农业的经验,但是,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很发达条件下的传统经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客观地说,我国现在的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过分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农业生态化不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广大的农民中普遍存在,甚至一些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家也不十分重视。因此,挖掘生态农业含义中的生态伦理内涵,了解生态农业特点中的生态伦理本质,则是所有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家需要注意的。只有引起这部分人重视,才有可能将生态价值思想贯穿到生态农业中去,广大的农民才会在他们的引领下,真正重视农业的生态效益。同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就有了实在的思想基础。其次,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农业的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国外农业发展十分注重生态安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竞争力的增强提供了借鉴模式。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只有大力发展农业。而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业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对此有人认为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没有竞争力,科技含量低。这当然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但是,不注重农业的生态安全也是受到挑战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现在为什么地方餐饮业的农家土菜馆生意特别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蔬菜中较少使用化肥,大都是用土肥浇灌的,吃得比较安全。可见,农业要注意生态安全,尤其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特别注意农业的生态安全,这也是他们的农业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和有国际竞争力,就要加强研究世界生态农业发展的动态,注意农业的生态安全问题。最后,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已经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既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生产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培植新的优势,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的文明标准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价值。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的文明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定,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而其中的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属于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要求,它们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标准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标准的系统。我们将它们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就能较完整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增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也将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方向。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们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党中央重新提及新农村,则是老话题里蕴涵新思路。这个新思路的起点是以解决城乡经济不平衡为开端的。笔者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则是这个开端的突破口之一,而用生态伦理思想去指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又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本文要表达的一个时代价值。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5

  作者:李承宗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