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东岸的小国以色列,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然而,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创造了一个沙漠农业的“神话”,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
以色列开国总统魏茨曼有句名言:“只要给我们一碗水,一颗种子,这个民族就能生存!”魏茨曼何以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答案可能只有一个:以色列高度发达、领先世界的农业。
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1948年建国时,以色列人喊出了“没有粮食就没有独立”的口号,他们白手起家,创造出数年间膨胀了近10倍的全部人口所必需的面包和黄油。
60多年前,这里并不是肥沃多产之地。全国一半以上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南部内盖夫沙漠占了国土面积近一半。可耕地面积只有国土面积的20%,约4400平方公里,还零星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和几个内陆山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00立方米,干热天气导致的高蒸发量还把可怜的一点水大部分还给了上帝。
满怀建国和独立梦想的以色列人用双手,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头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发展了并仍在持续推进一整套极其独特的农业技术,不仅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和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还把自己的农产品打入欧盟等奉行最高品质标准的市场。
每个乘坐以色列航班的外国人,都会得到一本宣传性的地图手册,上面写着“以色列,一片流着奶和蜜的土地”。这不是忽悠。以色列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一头牛每年产奶约1.2万升;民众人均每年消费500克以上的蜂蜜,基本依靠国内自产。
极其匮乏的自然资源和极其发达的现代农业,其对比可能是世界各国中最强烈的。“遍地奶蜜”的奇迹是如何产生的?以色列官方的说法,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正确的发展战略、国家的大量投入、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等。
炫目的高科技
科技永远离不开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现代农业也是如此。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曾说过,以色列所孕育的创造力,与国土面积完全不成比例,却与国家所面临的危险相当。
创造力来自哪里?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地缘政治环境,迫使以色列人为了生存迸发出最大的潜能。每一捧土每一滴水,他们都希望能得到最大的农业产出,多填饱一点肚子多养活一点人。
以色列最广为人知的农业技术是滴灌技术,滴灌不仅改变了以色列农业,也改变了全世界农业的灌溉方式。
滴灌在一般人印象中就是布设大量打上微小孔洞管线的一种较节水的浇灌方式,但以色列人把它做到了极致。以一个深埋地下的简单喷嘴为例,它就凝聚了大量的高科技。首先,它由电脑控制,依据传感器传回的土壤数据,决定何时浇、浇多还是浇少,绝不浪费的同时也保证作物生长的需要。其次,为防止作物的根系生长堵塞喷嘴,喷洞周围精确涂抹专门的药剂,仅抑制周边一个极小范围内的根系生产。再次,为防止不喷水时土壤自然陷落堵塞喷嘴,需要在喷水系统中平行布置一个充气系统,灌溉完毕后即刻充气防堵。最后,以色列不能大量使用可饮用水灌溉,农民使用的基本上是回收水,为防止回收水中较多杂质堵塞喷嘴,事先需要在回流罐中使用环保的物理方法沉淀杂质,并在管线中安装第二道过滤阀门。
事实证明,滴灌的效益是惊人的:一是节省宝贵的水资源。传统浇大田方式,85%的水都是白白蒸发没有被作物吸收,而地下滴灌可把水的利用率大幅提升到95%。二是隐形地节省了人力成本,铺完管线以后,未来大量农田的灌溉将由少数几个农民通过智能设备来控制。一名基布兹(集体农庄)社员就展示了他手机中的灌溉应用程序,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浇灌他的作物,农民赤日炎炎辛苦挑水浇田的景象一去不返。
以色列农业研究范围之广、创新之系统让人吃惊。在温室方面,精确控温控水控通风技术使高附加值作物的产量得到巨大提升,一个例证是每公顷西红柿的单季平均产量达300吨,是露天产量的4倍。
在乳制品方面,“流淌牛奶和蜂蜜之地”名不虚传。一个小小的牛颈监控项圈,就可以达成报告活动量低于正常值的奶牛,早期监控牛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问题、有病施治后实时监控治疗效果、监测奶牛身体营养状况甚至情绪变化等繁复的功能,统一输入电脑后帮助奶农做出最佳决策。目前,该国一头牛年均产奶量已达1.2万升,实验室理想状况已达1.3万升,两项纪录都是世界第一。
以色列自然条件严酷,迫使研究机构和私人公司的科学家、技术人员不断改进种子的抗病性和作物的适应能力。以色列的西红柿、西瓜、黄瓜、棉花种子技术都是世界一流。在家禽方面,以色列培育的家禽品种抗病性强,适应沙漠白天酷热、夜晚阴冷的天气。自动化鸡舍的功能极其完备,除常规功能外还可自动收集禽蛋,自动打扫鸡舍卫生,对鸡舍的喂食和光照等都可以精密控制。
以色列农业还有专门的农作物收获后学科,主要致力于新鲜作物的高品质保护、处理、加工、储存和运输,细到薄薄一张水果保鲜膜都要追求透气性、防病害性、耐存储性、保持原有风味性的完美统一。
总之,以色列农业分工之细、各个领域研究之透彻和相互支持、高科技对农业的介入之深,都是世界领先的,正是这些因素与高素质人力的完美结合,帮助以色列实现了农业腾飞。
沙漠中的“第11大奇迹”
以色列建国至今经济有两次高速发展期,其中1948~1970年的飞跃是兼具本地和世界影响的。它的核心力量是以色列版的共产主义农民公社——基布兹。
1948年建国前,约30名亦民兵亦农民的犹太人来到以色列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建立了一个叫哈泽林的基布兹。他们用双手铺设了长达60公里的引水管道,这很可能就是后来滴灌的雏形,然后开始探索在沙漠中耕种的办法。1965年,一位叫布拉斯的工程师给哈泽林带来了其发明的滴灌。后来,布拉斯和哈泽林共同缔造了一家叫耐特菲姆的公司,现在它依然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滴灌和微灌解决方案提供商。
基布兹社员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面对问题往往选择迎难而上,硬生生在沙漠中化腐朽为神奇。有一种说法,基布兹在沙漠中建立的农业绿洲,是“人类第11大奇迹”。
现在,在以色列广大地区,到处绿树成荫,而在植被下面,都是滴灌管道,滴灌网络几乎遍及全国。
滴灌的发明只是一个开始。此后,在蔬菜和粮食种植、水果培育、家禽家畜饲养、种子研发、温室应用、化肥和农药研发、生物技术和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等方面,基布兹及其社员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发展,基布兹除进行内部调整外,还演化出莫沙夫(土地私有的农业合作社)和莫沙瓦(个体农民合作组)等不同形式,更好地改善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但就像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所说,不管如何进行组织,“我们从来没有停止从贫瘠中挖掘财富”。
离开Naan基布兹时,笔者问一个叫埃米尔的年轻社员,基布兹的农业成就到底依靠什么?他的回答令人不能相信出自一个普通农民之口:“90%靠用心,9%是科技,1%才是耕种。”也许,这就是以色列农业强大的正确答案。
——《农村农业农民》2013年第1期
作者: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