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发放及车辆陆续上路测试运行,标志着我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自动驾驶 长长的路稳稳走
为了保障车辆运行安全,每一辆小巴都配有安全员,起到监管作用。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群众正在扫码,准备乘坐自动驾驶小巴出行。
自动驾驶小巴车身为银灰色,长约6米,充满电可行驶100公里。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侯燕妮摄
本报记者侯燕妮周恒宇
12月14日,冬日的暖阳洒在过往的行人身上。
当日8时,家住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佳美花园小区的市民张强准时来到公交站点,10分钟后,自动驾驶小巴2号车准时发车,张强扫描站牌上的二维码,注册个人信息后,刷脸上车。
这辆纯电自动驾驶小巴车身为银灰色,长约6米,充满电可行驶100公里。身为一名在硬科技园区西部云谷工作的程序员,张强对此很感兴趣。近来,乘坐自动驾驶小巴成了他出行的首选。在开放道路测试运行的一个月里,有不少市民专程前来体验。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沣西新城自动驾驶小巴的上路运行,是我省支持和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
发放5张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批准全省首条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路段、编制《陕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近年来,我省抢抓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迈出新步伐。
汽车产业未来的转型升级之路,与能源、交通、通信等行业息息相关,跨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并非易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诞生: 5张牌照,开启自动驾驶新时代
乘车15分钟,张强顺利到站了。这条测试路段在沣西新城,双向约25公里,共设置29个站点,往返一趟需90分钟。一路上,记者看到窗外不时闪过“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路段”的蓝底白字提示牌。
“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要经过系列严格测试,关键环节包括虚拟仿真整车在环测试、封闭场地测试、申领牌照以及开放道路测试。”技术提供方西安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汤科技)车路协同商务部副总监杜铭说。
面对国内外厂商纷纷布局智能汽车产业,商汤科技深耕技术,迎头追赶。得益于沣西新城人工智能产业良好的基础,落地两年来,商汤科技攻克网联汽车算法,致力构建一个车、路、云协同的“智能移动空间”。
然而,这并非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
投身汽车行业20余年的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大鹏介绍,为打造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省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省内信息通信企业与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跨界合作,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长安大学以及汽车产业相关领域的10家股东单位共同组建了陕西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车智联),作为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和承载主体。
有了“组织”,商汤科技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是国家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完全满足商汤科技自动驾驶小巴的测试要求。让杜铭惊喜的是,长安大学还弥补了企业在交通应用场景方面的欠缺,18类测试项目极大拓展了乘用车日后的应用范围。
受西安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委托,陕车智联作为西安市自动驾驶车辆相关认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申请牌照的材料受理、专家审评等事项,以及对开放测试道路周边交通状况的全流程严格考察。
在9月22日举行的秦创原·第六届国际丝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我省3家企业现场获得5张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
在开放路段行驶43天、完成2000公里空载测试后,11月3日,自动驾驶小巴正式投用。这标志着我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理想: 智慧的路上跑“聪明”的车
小巴平稳地行驶着,安全员袁小东双手放在腿上,专注地注视着前方。从老司机变成安全员,在身份改变的同时,新岗位也刷新了他对汽车的认识。
为了保障车辆运行安全,每一辆小巴都配有安全员,起到监管作用,在突发情况下会紧急接管车辆。“当时看到招聘,出于好奇我就想着来试试。”袁小东说,运行一个月来,没有出现过突发情况。
杜铭介绍,车上安装了3个激光雷达、2个毫米波雷达、2个摄像头,通过摄像头视觉感知和激光多传感融合的方法,小巴可实现360度感知周围各类路况变化。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支持多种交通标志及路面特征标识识别,可以检测到前方600米处的车辆及300米处的行人,行驶中遇到前方车辆变道、行人闯入或障碍物时能及时减速避让。
张强可以通过车上的人机交互系统终端显示屏看到车速、路径规划、交通灯状态等情况,以及获取周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运动和距离等信息。乘坐了几次之后,他的不安感慢慢消除。
“3辆小巴每天大约会积累50G数据,后台会对此进行分析研判。随着经验越来越多,车辆也会更加‘聪明’,到时候就是‘老司机’了。”杜铭说。
在他看来,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的场景是“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聪明”的车,就是解决车本身的智能;智慧的路,就是要使车和路能够协同起来;在路侧也需要安装传感器,并且把“云”和车通过车路协同联系在一起。此外,“聪明”的车可以跟“云”进行数据交换。这个强大的“云”,能够支撑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
更多的探索正在进行。12月6日,在西咸新区科创大厦,通过西安市自动驾驶与道路协同云监控平台,3辆小巴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陕车智联总经理张武介绍,他们打造的“人—车—路—网—云”一体化交互监管平台,具有21项功能模块。“我们将尝试与交通管理部门等其他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车路协同服务,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交通态势感知、交通流量分析等服务。”张武说。
发展: 培育内生动力,打造科创新高地
智能网联汽车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但海量数据如何整合?网络安全如何保障?眼下还有太多的堵点有待打通。
谈及网络安全,张武直言,产业发展需要有标准来引领,在搭建西安市自动驾驶与道路协同云监控平台之前,他们牵头编制了《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监管系统技术规范》,对道路测试监管系统作出具体要求。
面对一片新“蓝海”,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存在一大片“空白地带”。
历时一年多,20多家单位参与编制标准。在秦创原·第六届国际丝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系列团体标准》6项,对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通用类标准进行详细说明,并公开征集团体标准50项。“这个数据会不断更新。我们将通过标准的不断完善,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张武说。
在实现自动驾驶的全球竞赛中,不少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
在国内,北京、上海、重庆、长沙等地陆续建标准、攻技术、作示范,逐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刘大鹏说:“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方面,我省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趋势较好,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在不断壮大。”
对自动驾驶这个时代考题,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们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加强源头创新,形成西安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前沿技术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鼓励人工智能芯片、导航定位芯片等技术研发,开展视觉传感器、超声波雷达等产品开发,培育产业新优势;塑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覆盖环境感知设备、车载计算平台、车路协同通信等领域的高成长型企业。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车智联已经孵化2家产业化公司。西安青牛智驾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商用车特种线控底盘的研发;西安云路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智能交通路侧设备,为智能网联示范区和高级别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提供稳定可靠的终端产品。
刘大鹏说:“这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陕西省23条重点产业链的深入推进,智能终端、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对延伸自动驾驶产业上下游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西安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应用测试示范基地,开放性示范道路超过500公里;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刘大鹏说,站在新的赛道上,一定要全力奔跑,把自动驾驶产业打造成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