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睿 侯燕妮
建筑机器人解放了建筑工人的双手,第一辆增程式新能源电动汽车下线,中国丝路科创谷一期正在建设中……聚合创新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882平方公里的西咸新区创新活力涌动,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企业争当创新发展“细胞”
11月18日,三一西安产业园数字工厂内的安装机器人吸引了观摩团的目光。
“在我们构建的未来施工现场,不需要建筑工人挥汗如雨地搅拌水泥、装楼板,而是轻松操作机器人把预制构件进行快速、精准安装。”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徐剑萍说。
这是三一西安产业园在推动建筑大规模工业化方面的有益尝试。“3年内,我们将完成8款以上建筑机器人研发,其中5款实现量产,进一步提升建筑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建筑施工精度。”徐剑萍说。
两年前,树根互联西北总部和三一西安产业园项目一同落地西咸新区,布局建筑产业互联网研发板块,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
建筑工业化需要产业链上各环节协同创新。依托“根云”平台,三一西安产业园正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组织资源,未来将形成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高地,助力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将是区域发展活力的有力代言人。近年来,西咸新区先后招引落地了宝能汽车、日立ABB等396个重大产业项目,极大激发了西咸新区的发展活力。
“观摩活动充分体现了我省以项目建设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西安市委常委、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康军说,“西咸新区将坚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狠抓生态、宜居、营商‘三个环境’建设,加速推进项目落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西咸新区成为大西安建设和全省追赶超越的新引擎。”
项目带动强化产业“筋骨”
11月23日,纷纷扬扬的大雪给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五陵原铺上了一层白纱,让人们感受到这片大地的古老与庄重。两千年前,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汗血宝马,就曾在五陵原下疾驰而过。
而今天,五陵原上宝能汽车集团西安基地现代化生产车间里,11条分拼自动生产线、460台焊接机器人、82台喷涂机器人、38台涂胶机器人正陆续就位,新时代的“汗血宝马”——新能源汽车即将从这里驶向全国。
产业,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来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热切期盼。
“这次全省项目观摩活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全省上下大干快上、竞相发展的新态势,也让我们进一步找准了差距、感到了压力、明确了方向。秦汉新城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大抓招商,大上项目,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扎实推动重点产业强链、补链,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说。
一个大项目,能带动一条产业链,延伸出一根根支撑区域茁壮成长的“筋骨”。
如今,恒大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经签约21家企业;以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树根互联、西咸大数据产业园等为依托,西咸新区正在搭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平台。预计到2025年,西咸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将吸引200家企业聚集,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协同创新疏通发展“血脉”
一个项目的带动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产业链上。
今年底,一条从西安主城区延伸出的地铁线路即将投入运营,终点就在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是一条交通线,也是一条协同创新的“血脉”,向外输送着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养分”。
紧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占地约16平方公里的中国丝路科创谷一期正在建设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辐射带动与溢出效应日益凸显。未来,这片区域将依托周边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形成更多创新平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11月23日,中国丝路科创谷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梁行行告诉记者。
立足于挖掘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解决科教资源转化瓶颈,西咸新区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已聚集创新企业610家,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0亿元,同比增长56.3%。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们切实感到省委、省政府务实、求实的作风。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农未来农业研究院等项目,沣西新城初步搭建起了科技创新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标世界一流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丝路科创谷,不遗余力地争取大科学装置落地,在这里形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涌流的新高地。”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说。
“十四五”期间,西咸新区将进一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设中国丝路科创谷、院士谷、西电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基地等32个重大创新驱动项目,努力打造创新高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